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對制造業產生初步影響:2022年3月,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(PMI)環比下降了0.7個百分點,錄得49.5,結束了4個月的連續擴張。與此同時,隨著海外生產的逐步復蘇,新出口訂單指數已連續11個月維持“收縮”區間(小于50),盡管1-2月有回暖趨勢,但3月指數環比下滑了1.8個百分點,至47.2。 對服務業影響較大:中國2022年3月財新服務業PMI為42,預期49.7,前值50.2。(2020年2月為40.3 )。當前服務業受沖擊程度遠超過制造業。 集裝箱出口有波動,但整體穩定:據中國港口協會統計,3月中國沿海八大樞紐港口集裝箱吞吐量同比增長1.8%,較2月放緩1個百分點,其中外貿業務由于春節后逐步恢復,同比增長了3.9%(不過旬度增速受疫情影響出現波動,3月中旬外貿集裝箱吞吐量同比下滑了約1%)。 對大宗商品的潛在影響 對國內石油需求影響明顯:跨省跨區運輸受到交通運輸管制限制,同時居民出行需求明顯下滑。高油價,煉廠利潤不佳等因素,導致地方民營煉廠降低生產,繼續壓制進口需求。據報道,3月底山東地煉產能利用率已進一步下滑至50%以下,為2020年4月以來最低水平。 對國內鋼鐵行業影響有限:據中國鋼鐵工業協會數據顯示,中國旬度粗鋼產量繼續維持上升趨勢,不過估算3月下旬粗鋼產量可能增速放緩;隨著旺季來臨鋼材進入去庫存階段,仍需關注疫情發展對各地區的鋼廠生產以及運輸的影響。鐵礦石方面,需關注經濟穩增長背景下,后期需求端變化對進口鐵礦石的影響。 中國港口船舶在港情況 今年3月以來,深圳、上海等多個重要經濟城市爆發疫情,并先后采取了嚴格的封控措施,這對港口貨物的集疏運產生影響。克拉克森研究的船舶在港數據顯示,截止4月3日,中國港口的遠洋貨船*在港數量(以載重噸計)較3月初增長了14%,較2021年和2020年同期分別增長了14%和11%。 港口集裝箱船在港情況: 深圳港:3月中旬受疫情封控影響,港口物流業務受到較大干擾。不過很快在下旬恢復運營。隨著出口訂單的集中發貨,目前(截止4月3日)深圳港的集裝箱船在港數量維持高位,以TEU計較3月初增長了約48%,較去年同期水平高出近65%。 上海港:受封控措施進一步嚴格的影響,上海港的集裝箱船在港數量于3月中下旬攀升,最高值較月初增長約14%;但部分班輪公司快速調整運營(包括暫停部分航線掛靠上海港),同時上海港港口生產仍保持正常運作,近期上海港集裝箱船在港數量已回落至常態。不過較嚴格的管控導致上海部分工廠企業停工,以及周邊腹地出口貨物進港受到影響,需要關注后期管控措施變化,以及潛在集裝箱貨物集中出口對港口生產和船舶靠港帶來的影響。 寧波-舟山港:作為上海-洋山港的毗鄰港口,受到上海港的協同作用,其集裝箱船在港數量趨勢也大致與上海港相似。近期從3月中下旬的高位有所回落,目前在港船舶,待泊時間情況仍處于正常水平。 除集裝箱船靠港情況,克拉克森研究還發布和追蹤散貨船,油輪,氣體船等在港口數據變化,歡迎登錄數據庫查詢或聯系克拉克森研究訂閱咨詢。 遠洋貨船:中程及以上的油輪、巴拿馬型及以上的散貨船、3,000TEU及以上的集裝箱船、VLGC船、60,000cbm及以上的LNG船以及6,000ceu及以上的汽車運輸船。本文中提到的船舶在港情況均為7天移動平均數據。 整體來看,國內港口生產保持正常。而這一輪疫情傳播對經濟和部分行業已帶來不同程度影響,各機構已下調今年1季度GDP增速預測約1%。此外,主要的商品海運貿易也面臨較大壓力(除疫情影響外,還受到商品價格高企,庫存較高,以及潛在國內產量增加等影響)。考慮到2022年國內經濟穩增長的需求,需要持續關注后期潛在的支持性政策對經濟和貿易的支持。
來源:克拉克森研究